饶河县农副产品加工产业发展优势分析报告
一、县情基本概况
饶河县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部乌苏里江畔,与俄罗斯比金市隔江相望,边境线长128公里。县域总面积6765平方公里,人口15万,居住着汉、蒙、回、朝鲜、赫哲等27个民族。县辖4镇5乡,79个行政村,境内有饶河农场、红旗岭农场、胜利农场、八五九农场、红卫农场5个国营农场,以及东方红林业局和迎春林业局所属的11个森工林场。
(一)生态环境
饶河县生态环境优良,南部与完达山脉相环抱,北部与三江平原相依托,全县森林密布、水系纵横、草原茂盛、物种丰富,形成了“五山一水二草二分田”的自然格局。县域森林、湿地、草原和江河面积占县域总面积的80%以上,负氧离子含量监测最高值为每立方厘米31600个,PM2.5最小值为每立方米13微克。饶河县是欧盟有机食品组织认定的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国家级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全国绿色农产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国家级生态示范县、国家级珍贵毛皮动物良种繁育基地,是全国唯一的东北黑蜂自然保护区。
(二)道路交通
饶河县境内共有各级公路69条,公路总里程681.161公里,硬化率达100%。饶河县城通过82公里的一级白色路面与建虎高速、哈同高速相连,距双鸭山市300公里,距佳木斯市360公里,距哈尔滨市700公里,距建三江火车站130公里,距建三江机场130公里,形成了四通八达的交通运输网络。换新天——饶河铁路、饶河支线机场项目的规划建设,将为饶河县的交通运输带来更多便利。
饶河县公路情况统计表
公路等级 |
公路名称及里程 |
里 程 |
省级公路 |
饶抚公路 53.505公里 |
164.108公里 |
饶虎公路60.162公里 |
||
饶依公路50.441公里 |
||
县级公路 |
大和镇公路15.818公里 |
115.065公里 |
大岱至小佳河公路64.777公里 |
||
向阳至江口公路17.365公里 |
||
永幸至镇江公路17.105公里 |
||
乡级公路 |
30条 |
280.786公里 |
村级公路 |
32条 |
108.399公里 |
总里程 |
681.161公里 |
全县共有客运线路57条。其中,省际线路22条,县际线路8条,农村客运线路27条,乡村通车率达100%。
(三)教育事业
全县共有各级各类标准化学校24所。其中,县城内有普通高中1所,中等职业学校1所,初级中学2所,小学3所,独立公办幼儿园2所,教师进修学校1所,少儿业余体校1所;乡镇有九年制一贯制学校8所,初级中学2所,小学3所。县实验幼儿园已创办为省级一类园、市级示范园;县高级中学已创建为市级示范高中;中等职业学校通过与省内外多所学校实行联合办学,已拥有俄语、计算机、汽修、幼师等十余个品牌专业。全县在编教职工975名,其中高级职称203名,中级职称465名。
(四)医疗卫生
全县共有5个县直医疗单位:县人民医院(二级甲等医院)、县中医院(二级甲等医院)、县疾控中心、县妇幼保健站、县中心血站;9个乡镇卫生院,63个村卫生所(室),7家个体诊所及1所民营医院。卫生系统共有在编职工426人,现有执业医师157人,助理执业医师11人,注册护士117人;具有正高级职称的7人,副高级职称的53人,中级职称的166人,初级职称的62人;博士研究生1人,硕士研究生1人,本科学历56人,大专学历150人,中专学历147人。
(五)通讯保障
饶河县拥有光缆、程控交换、无线市话、数字通信等多种技术手段,移动、联通、电信三大通讯运营商均在饶河县设有分公司,固定电话、移动电话和互联网业务已全面覆盖9个乡镇、5个国营农场和2个森工林业局。
(六)口岸现状
饶河口岸于1989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一类客货运输口岸,1993年9月正式对外开放,与俄比金口岸直线距离仅760米。饶河—比金口岸地处俄罗斯哈巴和滨海两大边疆区的结合部,辐射两个边区的10个市政区和5个城市340万人口,距比金市34公里,距哈巴罗夫斯克市220公里,距符拉迪沃斯托克市530公里。比金市拥有俄罗斯西伯利亚铁路第二大编组站,出口货物通过这里向西可直达独联体各国和欧洲腹地,向南可进入江海联运大通道直达世界各地。
近年来,饶河口岸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2010年建设完成了口岸浮箱固冰通道,实现四季通关;2012年扩建后的口岸年过客能力从50万人次提升至100万人次,年过货能力由100万吨提升至200万吨;饶河口岸先后取得了落地签证、边境游护照办理权;是中俄双方共同确定的黑龙江省仅有的两家对俄出口肉类产品的指定口岸之一。
(七)居民、工业用水电收费标准
项 目 类 别 |
水 |
电 |
居 民 |
3.2元/吨 |
0.51元/度 |
工 业 |
5.1元/吨 |
0.886元/度 |
(八)劳动力
全县总人口15万。其中,劳动人口约82500人,劳动力占比55%。县属劳动力人口40570人,其中就业人口38947人,失业人口1623人;农垦及森工林场劳动力人口41930人,其中就业人口40253人,失业人口1677人。全县每年冬季可季节性增加农村劳动力约41800人。
劳动人口数量统计表
全县总人口数 |
150000 |
|||||
全县劳动人口数 |
82500 |
劳动力 比 例 |
55% |
|||
县属 |
城镇劳动人口数 |
18190 |
就业 |
17462 |
就业率 |
96% |
失业 |
728 |
失业率 |
4% |
|||
农村劳动人口数 |
22380 |
就业 |
21485 |
就业率 |
96% |
|
失业 |
895 |
失业率 |
4% |
|||
农垦、森工劳动人口数 |
41930 |
就业 |
40253 |
就业率 |
96% |
|
失业 |
1677 |
失业率 |
4% |
|||
全县农村季节性 劳动人口 |
41800 |
65% |
(九)土地出让金价格表
级别
用途 |
商 业 |
住 宅 |
工 业 |
|||
基准 地价 (元/㎡) |
年租金 (元/㎡) |
基准 地价 (元/㎡) |
年租金 (元/㎡) |
基准 地价 (元/㎡) |
年租金 (元/㎡) |
|
一级 |
430 |
28.58 |
180 |
10.99 |
172 |
10.91 |
二级 |
285 |
18.94 |
145 |
8.85 |
123 |
7.8 |
三级 |
195 |
12.96 |
110 |
6.71 |
111 |
7.04 |
四级 |
150 |
9.97 |
90 |
5.49 |
|
|
二、农副产品加工产业基本概况
(一)种植业
粮食耕种面积、总产量、农民人均收入 县域耕地总面积520万亩。其中,县属137万亩、饶河农场49万亩、胜利农场70万亩、八五九农场137万亩、红卫农场60万亩、红旗岭农场30万亩、森工林场20万亩、地方林场17万亩。粮食总产量250万吨,种植业总产值61.08亿元。其中,县属农民种植业产值11.2亿元,纯收入6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4000元。
品种 产量 |
玉 米 |
水 稻 |
大 豆 |
播种面积 |
155.3 |
278.3 |
86.4 |
亩产量 |
1100 |
1092 |
300 |
产 量 |
85.4 |
152 |
13 |
总产量 |
250 |
全县农作物种植品种及产量
单位:万亩、斤/亩、万吨
近五年来,饶河县主要粮食价格走势较为平稳,下图表中玉米和水稻价格为三等(中等品)粮食价格,每一等次价格差为0.02元。
饶河县近五年来粮食价格走势表
单位:元/斤
年份 品种 |
2011年 |
2012年 |
2013年 |
2014年 |
2015年 |
玉米 |
0.77 |
0.82 |
0.8 |
0.75 |
0.78 |
水稻 |
1.55 |
1.55 |
1.5 |
1.4 |
1.4 |
大豆 |
2.5 |
2.7 |
2.4 |
1.8 |
1.72 |
种植品种 玉米主栽品种为绥育7号、和田4号、长种玉2号、东农254、垦单22;水稻主栽品种为龙粳29、龙粳31、龙粳37、龙粳46、绥粳4;大豆主栽品种为合丰50、合丰55、黑河38、黑河43、东升1号。
农作物病虫害 县域内水稻多发病害有稻瘟病、立枯病、青枯病、恶苗病等,多发虫害以潜叶蝇、负泥虫为主;大豆多发病害有根腐病、菌核病、紫斑病等,多发虫害以孢囊线虫、蚜虫、食心虫为主;玉米多发病害有大斑病、小斑病、丝黑穗病等,多发虫害以粘虫、斑萤叶甲、玉米螟为主。近年来,农业技术推广部门不断加大监测防控力度,未发生农作物大面积病虫灾害。
气候条件 我县属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降水和温度变化显著。春季回暖快,昼夜温差较大,多西南大风;夏季短促,降水集中,气候湿润而温热;秋季降温急骤,山区常有过早霜冻出现;冬季漫长,降水偏少,气候干燥而寒冷。种植业区域跨第三至第四积温带,年活动积温为2492.7℃,年平均气温2.7℃,年平均降水量579.8毫米,年平均无霜期135天。最多风向为偏南风,平均风力2.9米/秒。
饶河县气候情况统计表
年份 属性 |
2010年 |
2011年 |
2012年 |
2013年 |
2014年 |
积 温 |
2691.7 |
2410 |
2827.9 |
2762.6 |
2682.6 |
最高温 |
37.3 |
33.3 |
32.9 |
31.6 |
31.8 |
最低温 |
-38.5 |
-37.0 |
-35.3 |
-36.0 |
-34.2 |
平均温度 |
2.9 |
2.8 |
2.7 |
3.0 |
3.1 |
年降水量 |
627.8 |
488.4 |
550.3 |
787.0 |
699.3 |
光照时间 |
2512.4 |
2486.7 |
2251.6 |
2298.0 |
2492.1 |
无霜期 |
137 |
133 |
140 |
132 |
133 |
单位:℃、mm、小时、天
土壤结构 全县土壤类型多样,分为暗棕壤、白浆土、草甸土、沼泽土、泥炭土、水稻土等6个土类,土类以下分为14个亚类,17个土属,32个土种。土壤中有机质、氮、钾含量极为丰富,其中有机质含量达7%,高于全省平均水平3.8%近一倍。有机质一级占82.4%;全氮一级占58.9%;碱解氮平均290.9ppm,一级的占93.1%;速效钾平均为472.53ppm,一级占100%;速效磷含量普遍较低,平均为22.6ppm,一级仅占0.8%,且平原高于坡地。土壤受地形和地质条件的影响有规律的分布,但成土母质和人为活动也增加了土壤分布的复杂性。
县域农业机械化 县农机装备原值已突破14.6亿元大关,农机总动力达87.2万千瓦。拥有大中小型农用拖拉机21000余台,配套农具3.98万台(套)。全县田间作业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6%(全省平均综合机械化率为91.65%)。其中,机播程度96.4%、机整地程度100%、机械中耕程度100%、机收程度94.4%,均连续多年处于全省前列。全县有500万元以上的大型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8个,设备总投资9450万元,各类机械238台(套),其中进口机械61台(套)。
合作组织发展 2015年,农垦系统土地全部实现集约化种植,县属土地集约规模经营面积达65万亩,占总播面积的48%。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231个,农民合作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全县农民人均耕地32.5亩,100亩以上种植户2831户。其中,100—500亩的2541户,500—2000亩的275户,2000—5000亩的15户。
规模化基地建设 目前已建设完成了全省领先的饶河万亩高效有机农业示范园区和挠力河沿岸30万亩水稻高产示范区,有效带动了区域内现代化、绿色、有机农业的快速发展。
农田道路 全县农田道路以砂石路面为主,小部分为土路,桥涵设施齐全,基本满足农民全天候耕种需要。近5年来,县以工代赈办、扶贫办、农业开发办等相关部门争取政策性资金3000余万元,修复和新建农田道路约500余公里,进一步完善了农田基本设施。
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我县共完成灌区配套改造项目5个,配套灌区4处,设高效节水灌区1处;改造了6处灌区提水站;治理县域内流域面积200平方公里以上河流4条,可保护耕地面积9.6万亩。水田灌溉面积已达36.5万亩,新增灌溉面积19.2万亩,新增粮食产量3840万公斤。
(二)粮食加工业
仓储和加工能力 全县仓储能力为347万吨,加工能力123.4万吨。其中,饶河县属仓储量102万吨,加工能力43万吨;五个国营农场仓储量245万吨,加工能力80.4万吨。
全县仓储量和加工能力统计表
属性 类别 |
仓储量(万吨) |
加工能力(万吨) |
县属国有企业 |
42 |
22.5 |
县属民营企业 |
60 |
19.5 |
红旗岭农场 |
21 |
10 |
饶河农场 |
25 |
11 |
胜利农场 |
35 |
16 |
红卫农场 |
10 |
6 |
八五九农场 |
154 |
38.4 |
龙头企业 县内粮食加工产业以大顶子山米业公司和中顺公司为龙头,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逐步形成“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格局。全县农副产品加工企业达30余家,规模以上龙头企业5家,大顶子山粮食集团已晋升为省级龙头企业。已获国家认证的有机食品标识15个、绿色食品标识3个、无公害农产品标识34个。以大顶子山米业、中顺米业为主的粮食产品深加工体系已初具规模。
(三)畜牧业
全县猪、牛、羊、禽、狐貉年出栏量达42万头(只)以上。
畜牧养殖统计表
种类 养殖量 |
猪 |
牛 |
羊 |
禽 |
狐貉 |
全县养殖量 |
31000 |
4000 |
6200 |
330000 |
50000 |
县属养殖量 |
13500 |
1500 |
3000 |
160000 |
30000 |
特种养殖 现已建成鹿、野猪特种养殖场30个,存栏量达10000余只。五林洞镇现有野猪养殖场23个,是全国最大的野猪养殖之乡。
草原资源 全县草原面积20万公顷,这里生长的草本植物,具有速生、繁茂、草质优良、营养丰富等特点,是发展畜牧业的天然牧场,载畜量可达10万只羊单位。
秸秆资源 按照粮食与秸秆产量1:1的标准计算,全县每年可生产秸秆300万吨以上。通过秸秆青贮、黄贮、优化酶制剂微贮生物饲料等技术,可为全县的养殖业发展提供充足的饲草饲料资源,极大的降低养殖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畜牧养殖企业及合作组织 全县养殖专业合作社96个。其中,生猪养殖合作社30个,肉牛养殖合作社13个,绒山羊养殖合作社5个,禽类养殖合作社5个,东北黑蜂养殖合作社30个,狐貉养殖合作社3个,鱼类养殖合作社4个,河蟹养殖合作社3个,林蛙养殖合作社2个,大鲵养殖合作社1个。(包括黔牧万头肉牛、林氏牧业、扶贫办多个大型养殖基地)
加工销售 年均屠宰生猪22000余头,销售网点分布于县综合市场、3个大型超市(家乐购、远东、乐佰客)、门市及乡村。
饲料需求 2015年县属畜牧养殖饲料需求总量约4500吨,目前均为外购。其中,猪饲料消耗量720吨,狐貉饲料消耗量3300吨。饶河县珍贵毛皮动物养殖园区饲料加工厂投产后,年饲料产量可达15000吨,可满足饶河市场需求。随着畜牧养殖量的不断增长,全县饲料需求量将进一步加大。
珍贵毛皮动物养殖园区建设 饶河县珍贵毛皮动物养殖园区于2013年7月建设完工,总占地面积12.14万平方米。其中,园区养殖面积12万平方米,饲料厂1200平方米,办公用房200平方米,可入驻84家养殖户,最大养殖量为50000只。园区内生产用房、水泥路面、路边沟、栅栏、消毒池等配套设施齐全。饲料厂将于2016年1月份投入使用。
(四)水产养殖业发展概况
水产资源 饶河县境内有1江28河,主要为乌苏里江和挠力河水系,自然水域面积12万亩,湿地面积94.8万亩。
自然水域渔业 乌苏里江捕捞面积7.7万亩,各类机动捕鱼船只182艘,年产量2140吨,盛产“三花五罗”等名贵鱼种。经济鱼类有16科69种,主要有大马哈、鲤鱼、鲫鱼、鲢鱼、鳙鱼、狗鱼、鲶鱼等,其中大马哈及鱼籽驰名中外。
水产养殖 现有养殖水面1.56万亩。其中,名优特鱼养殖面积0.45万亩,无公害养殖面积1.11万亩,年产量1780吨,产值5025万元。饶河县现建有名优特鱼繁育中心一处,哲罗鲑、鲂保护区一处。网箱养鱼是把乌苏里江的优质鱼种通过孵化、繁育、网箱养殖成熟后,再进行产品加工销售为一体的新兴产业项目。目前,全县网箱养鱼达到500箱,每箱养鱼1500余斤,年产优质鲟鱼、鲤鱼、鲫鱼、鳌花、鳙鱼等优质鱼380余吨。
三、农副产品加工产业优势分析
(一)饶河县自然资源得天独厚,生态环境优良,为农副产品加工业提供了有利条件。
饶河县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部完达山东北支脉,三江平原南缘,乌苏里江中下游,东以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为界与俄罗斯隔江相望,东北以阿布胶河为界与抚远县相接,北以别拉洪河为界与同江市相邻,西北以挠力河湿地为界与富锦市相连,西南以七里沁河和完达山余脉为界同宝清县、虎林市接壤。独特的区位优势为饶河县发展绿色有机生态农业提供了优越的自然条件,也为发展规模化畜牧养殖业设置了天然的防疫屏障。
饶河县地处世界三大黑土带之一,土地肥沃,土壤微量元素和有机质含量达到7%,高于全省平均水平3.8%近一倍,约是黄土的20倍,是建设种植业基地的最佳选择。县域内1江28河,水资源总量为7.7亿立方米,不仅具备发展水产养殖的必要条件,也为高品质自然灌溉水稻种植提供了丰富的水利资源。县域森林资源面积35.1万公顷,51%的高森林覆盖率,20万公顷的大草原,加上总量280余万吨的优质秸秆资源,把饶河打造成了一个发展畜牧养殖业的天然大牧场。饶河县自然生态优良,县城及周边200公里范围内无任何工业污染企业,土壤、水源、空气洁净,为高品质有机农副产品的生产加工提供了罕有的自然条件。饶河县农业生产基础雄厚,县属9个乡镇、5个国营农场及森工林场农业发展历史久远,生产技术和设备一流,机械化程度高,从业人员经验丰富,接受新技术、新理念意识超前。
(二)饶河县土地资源丰富,粮食生产总量大、品质优,发展以有机农产品为主的农副产品加工产业前景广阔。
县域内农作物耕种面积520万亩,粮食总产量达250万吨。其中,玉米种植面积155.3万亩,产量85.4万吨;水稻种植面积278.3万亩,产量152万吨;大豆种植面积86.4万亩,产量13万吨。全县粮食、饲料、经济作物种植结构合理,是全国人均粮食高产县之一。粮食产量可承载年加工粮食20万吨、年产值6亿元的单体粮食加工企业10个以上;年产秸秆可满足年增30万头牛单位;土地规模可消纳840万头生猪粪便。饶河县位于北纬46°30′44″—47°34′26″之间,高纬度地区冬季的寒冷气候有效地抑制了病虫害的发生,杀虫剂用量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7;土地肥沃,每亩耕地化肥施用量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4。经权威部门检测,饶河现有耕地土壤中的化肥、农药及重金属残留量,在全国粮食主产区中最低。饶河县农作物为单季种植,冬季土地修养期长达7个月,土壤中的植物纤维经过冷冻后,第二年能够加快转换成为作物生长所需要的肥料,增强地力,为作物生长提供丰富的营养。饶河县全年日照时间2600小时以上,8、9月份光照十分充足,昼夜温差较同纬度地区高约5℃,农作物光合作用充分,养分汲取充足。全县绿色有机农作物种植面积占总播种面积的95%,已获国家认证的有机食品标识15个、绿色食品标识3个、无公害农产品标识34个。饶河县四季分明,气候冷凉,与南方高温高湿的环境相比,动物疫病发生机率更低。
优良的自然环境和饲料必然生产出高品质的畜牧产品,全县牛、羊、猪、禽、蛋、鱼等畜牧养殖产品得到了各界广泛认可,在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下,全县养殖业快速发展。中国三农30万头生猪对俄出口加工、黔牧万头优质肉牛养殖加工等重点畜牧养殖项目正在加快推进,全县各种养殖合作组织也已经发展到了96户。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者对农副产品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特别在对食品安全产生信任危机的当下,人们对绿色有机食品的需求量必然会大幅度增加。饶河县已被确定为全国绿色农产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被欧盟有机食品组织认定为有机食品生产基地,以此为基础在饶河县发展绿色有机食品产业市场前景十分广阔。
(三)饶河县饲料价格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农业设施用地供给充足,发展畜牧业生产具有成本优势。
饶河县地处黑龙江省东北部,距双鸭山市300公里,距佳木斯市360公里,距哈尔滨市700公里,物流运输主要以汽运为主,粮食运输及经营性成本较高。按照国家粮食储备政策,全省水稻统一价格收购,饶河县水稻收购价格与省内一致。受国外进口大豆的影响,大豆种植持续量减价低,产销不旺,饶河县收购价格略低于全省平均价格2-3%。玉米作为畜牧养殖饲料的主要原料,收购价格一直受到国家粮食收储政策的保护。但是,2015年开始,中储粮不再将玉米作为国家粮食储备品种,饶河县玉米价格一路下跌,含水量30%的应季玉米收购价格仅为每公斤1.20元左右,比省内平均价格低20%以上,差价主要消耗于运费和经营性成本。在低成本饲料价格的带动下,饶河县畜牧养殖业的效益高于全省及全国平均水平,在抵消了肉类产品外运物流成本之后,仍有较大的效益空间。据省畜牧部门提供的数据,近三年来我省出栏一头生猪均收益达200元。从饶河县的生产成本看,按每头生猪饲养需玉米500斤计算,饶河县玉米价格为每斤0.60元,全省平均价格为0.75元,每年差价0.15元,节约成本75元;饲养每头生猪使用精料110斤,在当地生产成本每斤是2.35元,与全省平均生产成本相比每斤节约0.4元,每头猪饲养节省44元;饲养每头猪使用麸皮75斤,全省平均价格为每斤0.75元,饶河价格为每斤0.4元或更低,每头猪节省26元。以上三项饲料成本与全省平均价格相比共计节省145元,养殖一头生猪收益可达345元。对外运输成本按每头猪220斤、出肉率68%计算,可出肉约150斤,运输至哈尔滨市成本为0.3元/斤,运费共计45元。收益与物流成本相抵,养殖每头生猪的收益可达300元,比全省平均收益高出100元。另外,全县非基本农田面积近70万亩,征地补偿标准每公顷6-12万元,每建设1万头规模养殖场仅用地成本就比内地少投入资金100万元以上。
(四)饶河县资源与市场配置尚需完善,后发优势明显,投资农副产品加工产业在整体布局上将更具合理性。
目前,黑龙江省大型农副产品加工企业集中分布在哈尔滨市、齐齐哈尔市、牡丹江市、佳木斯市及周边等主要产业聚集区。在这些区域当地粮食及农副产品产量供应不足,生产加工企业原材料大部分外购,原料成本增加;新建企业建设用地供地难、用地价格高;劳动力不足,用工成本高;企业间经营性竞争激烈,发展空间小。饶河县地处东北边陲,受地域、交通等多方面因素影响,经济发展相对落后。虽然,近年来全县各项事业经历了跨越式的发展,经济结构逐步完善,但第二产业发展依旧落后,粮食及农副产品加工能力明显不足,大量的农产品仍以原字号的方式销往内地。全县现有农副产品加工企业26家,其中农业产业化规模以上企业10余家,市级龙头企业5家,省级龙头企业仅有饶河县大顶子山粮食集团和饶峰土特产品加工有限公司2家,龙头企业的辐射面和带动能力较弱。全县农产品精深加工率仅为23%,主要为水稻加工,玉米、大豆及杂粮类精深加工率不足5%。为了改变农副产品加工产业薄弱现状,进一步提高农副产品的附加值,饶河县正在打造以县属2个省级绿色食品产业园区为中心,以5个国营农场工业园区为重点的农副产品生产加工大基地,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向园区集聚,重点发展以玉米、水稻、大豆、杂粮、山特产品、肉制品等为主的产业链条。在上述前提和背景条件下,来饶河发展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业,具有行业竞争力弱、原料价格低、劳动力充裕、建设用地充足等优势。同时,还可优化投资方在全省乃至全国的产业布局,抢占资源和市场两方面先机,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投资效益。
(五)饶河县拥有国家一类对俄口岸,双方农业资源各具优势,走内外结合共同发展之路将推动农副产品加工产业提档升级。
俄罗斯远东地域辽阔,农业资源极为丰富,仅哈巴和滨海边区可开发利用土地达200万公顷。粮食种植执行欧洲标准,严格控制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量,与国内相比土壤中有害物残留更低,所生产出的粮食产品品质更高。近年来,到俄罗斯进行规模化种植并将粮食回运到国内,成为建设高品质粮食精深加工产业的一条有效途径被广泛采用。
饶河县大顶子山粮食集团已获得从俄罗斯进口粮食的资质,并有能力为从事进口粮食业务的生产加工企业提供全程服务。俄罗斯的山产品、面粉、大豆油、蜂蜜等优质产品深受国内消费者青睐,进口量和消费额逐年大幅度上升。同时,俄罗斯在农副产品进口方面对中国的依赖性将长期存在。俄罗斯是世界上最大的猪肉进口国,2013年猪肉进口量超过60万吨,折合生猪大约821万头。饶河口岸已成为全省仅有的两个对俄出口猪肉的口岸之一,以此为依托建设对俄出口生猪养殖加工基地有独特的地缘优势。俄罗斯自产蔬菜不足需求总量的20%,对进口果蔬依赖性极大。据统计,俄罗斯每年进口新鲜水果总价值超过5.3亿美元,进口蔬菜180万余吨。自饶河口岸开通以来,饶河县就是对俄出口蔬菜的重要基地和主要通道之一,生产设施和技术完备,完全具备扩大对俄出口蔬菜产业规模的发展条件。
四、发展方向和重点项目
(一)创建全国领先的绿色有机食品生产基地
充分利用饶河县的生态优势,大力发展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能力,不断扩大绿色有机粮食、蔬菜、畜牧产品、水产品的产量,把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把饶河建设成为全国人民提供安全优质绿色有机食品的大基地。
(二)打造国内闻名的有机食品品牌
通过对绿色有机农产品精深加工,进一步增加有机农产品的附加值,努力打造国内著名的有机食品品牌,并以此为龙头实现有机食品产业的快速发展。
(三)实施粮食精深加工战略
充分发挥饶河县产粮大县优势,不断提高玉米、水稻、大豆的就地加工率。在重点发展大米、大豆油、饲料等基础产品加工的同时,谋划大米蛋白、玉米变性淀粉、大豆异黄酮等高附加值产品加工项目,努力改变全县第二产业占比过低的状况。
(四)探索中俄农业合作新途径
进一步扩大赴俄农业种植及粮食回运规模,不断壮大县域对俄出口蔬菜种植及生猪养殖产业规模,实现经济互补,共同推动边贸繁荣。